牙齿是最为勤劳的器官之一,作为每天进食必不可少的工具,牙齿除了能让我们品尝美食、大快朵颐,还要辅助说话发音、维持容貌外观,是人人都离不开的得力助手。由于牙齿在我们有记忆之前就已经形成,以至于我们也很容易将它的陪伴当作是理所当然,很容易忽视它的存在。但其实,每一颗牙齿都是一个独立的、具有生命的个体。那么它是如何从无到有,一步步成长的呢?在这里提供一份详细的牙齿说明书,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小小牙齿的一生。
每个牙齿由牙冠(口腔内能看到的部分)、牙根(埋在牙槽骨内的部分)以及牙颈部(连接牙冠和牙根的部分)组成。牙冠是全身最为坚硬的组织,其硬度仅次于金刚石,但是在硬朗的外表下,牙齿也有一颗柔弱的内心。
牙齿并非实心,从牙齿的纵剖面看,牙齿可分为3层硬组织以及一个空腔,硬组织的主体是牙本质,在牙本质的表层,牙冠部分覆盖着牙釉质,靠近根部覆盖着牙骨质,空腔内则容纳着牙髓(见图2)。牙釉质的有机物含量极低,仅有4%左右,代谢缓慢,很难再生,且没有感觉。牙本质的有机质含量增高,内含牙本质小管及神经纤维,暴露后会感受外界冷热酸甜等刺激,引起不适。而牙髓神经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一旦暴露可产生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老掉牙”,认为老人的牙齿缺损或者缺失是自然规律,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只要维护得当,牙齿是可以陪伴我们终身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牙齿健康有一个“8020”的标准,即80岁的老人至少应有20颗功能牙。所以,无论您是人到中年,还是年近古稀,只要少于20颗功能牙,都属于没达到标准。年龄并不是引起牙齿缺失的必然原因,导致牙齿缺失最为常见的原因是龋齿和牙周病。
龋病俗称“蛀牙”,是一种牙体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会导致牙齿的缺损,治疗不及时还会引起牙髓炎和根尖周炎。而牙周病是由口腔未及时清洁的菌斑和牙石长期刺激牙周支持组织引起的,会出现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继续发展会导致牙齿脱落。
在我国,约有71%的5岁儿童患有龋病,约34%的12岁青少年患有龋病。牙周病则更加普遍,有90%以上的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牙周问题。因此,做好牙齿的日常清洁、有问题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维护牙齿健康,及时排除牙齿面临的“险情”,确保牙齿能正常“服役”。
现代人的牙齿处于一个非常矛盾的状态:牙齿看似是身体最坚硬的组织,但似乎也很“脆弱”,似乎很容易有蛀牙或者松动的问题。远古时代的人们没有刷牙的条件,牙齿化石却可能保存上万年,并且很少有牙周病和智齿问题。而我们每天都刷牙,牙齿却还会不时出现酸痛或者松动等问题,很难陪伴我们走完一生。这种矛盾是如何形成的呢?
现代人类的饮食富含碳水化合物,而这种饮食结构极有利于口腔内产酸细菌的增殖,细菌分解碳水食物产酸,降低口腔内的pH值,导致牙釉质被腐蚀,形成蛀洞。牙齿外层的牙釉质几乎全由磷酸钙组成,确实非常坚硬。但不幸的是,发育成熟的牙釉质几乎没有自我修复或者再生的能力,一旦破坏就很难修复,所谓至刚易折。以上原因就造成了牙齿的“脆弱”。
同时,由于现代人类的饮食结构比较精细,使得颌骨及牙齿得不到充分的咀嚼锻炼。而相比之下,远古人类获取食物比较困难,因此需要充分咀嚼食物才能获取更多能量。而且远古人类的饮食结构更加复杂,进食坚硬和富含纤维类食物的机会更多。粗犷的生活方式最终使得我们的祖先进化出更为先进的咀嚼系统,更不容易罹患牙周病和智齿相关疾病。而相比之下,现代人类的牙齿就显得有点脆弱。
牙齿是否健康,可以通过牙齿的外观和一些常见的症状来判断。如果在镜子中发现清洁后的牙齿上有变黑的缺损,就有可能有龋齿。如果牙齿某个部位容易塞牙,有可能存在牙齿邻面的龋齿。如果在进食冷热食物时有敏感或者疼痛,则可能存在龋齿已经波及到牙髓或出现牙本质敏感的问题。如果刷牙时有出血,或者进食时食物上有血迹,则可能有牙龈炎或者牙周炎。所以我们应该坚持定期检查牙齿,一般一年至少检查一次,才可以做到及早发现口腔问题,及早诊断和治疗。